三时词的含义
三时词解释
三时
- 拼音:sān shí
- 注音:ㄙㄢ ㄕˊ
三时词语解释
三时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夏至后半个月。 早、午、晩。 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三时引文解释
三时
【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引《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元稹 《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夏至后半个月。引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周之玙 《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早、午、晚。引唐•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时鐘磬,宛如梵宫。”清•龚自珍 《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印度 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引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如来 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 南朝•陈 慧思 《立誓愿文》。引唐•窥基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行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餘,名为末法。”】
三时词语国语词典解释
三时
【
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引《左传·桓公六年》:「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印度一年分成寒、热、雨三个季节。引《大唐西域记·卷二》:「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三时词语网络解释
三时
【三时:词汇三时:漫画《阿sa专用》人物三时:音乐乐团三时 (词汇)多义词。通俗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三时指教法发展之正、像、末三时,即正法、像法、末法等三个时期。 】
三时分字的字义
三的解释
三
- 拼音:sān
- 笔画: 3
- 部首: 一
时的解释
时
- 拼音:shí
- 笔画: 7
- 部首: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