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词
zhēn dì

真谛词的含义

真谛词解释

真谛

  • 拼音:zhēn dì
  • 注音:ㄓㄣ ㄉㄧˋ
  • 词性:名词
  • 近义词:真理真义
  • 反义词:隐晦

真谛词语解释

zhēn dì

真谛

【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例要弄清其中的真谛实非易事。英truth;】

真谛引文解释

zhēn dì

真谛

【 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引南朝•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跡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諦实义,沿文可见矣。”唐•元稹 《大云寺》诗:“真諦成知别,迷心尚有云。”明•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想浮生矇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諦。”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

真谛词语国语词典解释

zhēn dì

真谛

【 真实的意义。引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六出》:「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 元 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二卷等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译经家。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慧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 为真谛,也就是空性。引《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余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

真谛词语网络解释

zhēn dì

真谛

【(一)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二)(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 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 、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 之别出本)、俱舍论 释、大乘起信论 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 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 卷四、卷五]真谛 (汉语字词)真实的道理或意义:人生真谛。 】

真谛分字的字义

真的解释

  • 拼音:zhēn
  • 笔画: 10
  • 部首:
  • 字义: 1.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 如 真诚。真谛。真挚。真心。逼真。认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2. 确实,的确。 如 真好。真正。真切。 3. 清楚,显明。 如 看得真。咬字很真。 4. 本性,本原。 如 纯真。天真。 5. 人的肖像。 如 传(chuán )真。写真。 6. 汉字的楷书。 如 真字。真书。真草隶篆。 7. 姓。
  • 谛的解释

    • 拼音:
    • 笔画: 11
    • 部首:
  • 字义: 1. 仔细。 如 谛听。谛视。谛观。谛思。 2. 道理。 如 真谛。妙谛。
  • 真谛,拼音是:zhēndì。名词。意思是:①.真谛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例要弄清其中的真谛实非易事。英truth;。

    测算工具